近日,在阳新县第三中学的报告厅里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情绪交换盲盒”活动正悄然打开学生们的心扉。学生们将“比赛失利沮丧”“演讲前焦虑”等情绪写在纸条投入盲盒,再随机抽取并分享对策。初二学生小李深有感触地说:“在给他人提建议的过程中,我也不自觉地反思了自己处理情绪的方式?!闭庵殖渎匆獾幕ザ?,折射出阳新县心理健康教育深耕三年结出的硕果。从红色热土到数字校园,这座曾走出20万英雄儿女的革命老区,正以创新实践为11万青少年构筑心灵成长生态圈。
课程筑基 让心理教育扎根乡土
走进阳新县实验中学的心理课堂,“四全育人”课程体系令人耳目一新。初一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学习环境适应技巧,初二学生结合案例分析人际交往策略,初三学生则在团体辅导中规划升学方向?!把Щ嵊谩樾鰽BC理论’调整认知后,我面对考试压力从容多了?!毖≈5母形颍莱鲅粜孪匦睦斫】悼纬痰亩捞伧攘?。
该县将课程创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,开发出覆盖情绪管理、压力应对等8大主题的模块化课程。在阳新三中,将动画电影《头脑特工队》赏析与情绪管理训练相结合,让影视艺术成为滋养心理韧性的精神养分;阳新一中打造的“心理游园会”,通过团体游戏帮助学生在协同闯关中领悟人际交往真谛;实验中学推行的"阳光信箱"和24小时心理热线,则通过每日记录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觉察习惯,三溪中学的”秘密基地”,是孩子们的烦恼收纳地.,实验高中的“养正”德育课程体系:“正心教育”“正气教育”“正道教育”“正行教育”,从思想精神层面到行为实践层面,推动德育的螺旋递升,促进人的协调发展。
面对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挑战,阳新县教育局构建起“三维立体”防护体系,全县中小学严格执行“每两周1课时”标准,形成200余个特色案例。阳新一中开发的“心灵成长档案”系统,实现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动态追踪,让心理课从“说教场”变为“成长营”。
师资锻造 让专业力量薪火相传
“共情不是简单附和,而要像镜子般映照来访者的情感?!痹谘粜乱恢薪淌ε嘌祷嵘希ㄖ靶睦斫淌衩返恼饩浠?,让参训教师至今记忆犹新。这种专业化培养模式已成常态:省内外各大知名教授不定期驻校指导,将前沿理论转化为实操方案;实验中学创新“2+N”师资模式,2名专职教师引领近百人跨学科团队;每月举办的“实操培训分享汇”成为经验共享平台,上线的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收录200余课时资源,乡村教师足不出户即可观摩名校示范课。
立体化培养成效显著:阳新三中教师团队开发的“正念调息法”,成功帮助转校生化解社交焦虑;实验中学配备的“生涯规划一体机”,实现心理筛查、预警、干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;阳新一中凭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,三年内斩获“湖北省示范平安校园”等6项省市级荣誉。目前,全县构建起22名专职教师引领、227名兼职教师支撑的“金字塔”队伍,持证心理咨询师数量较三年前增长300%,形成15个校级心理教研团队。
精准干预让智慧筛查守护成长
“筛查——预警——干预”三级机制成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“生命线”。2024年阳新三中通过专业测评工具,发现某转校生存在严重社交退缩倾向。心理教师迅速联动班主任与家长,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调整不合理认知,组织班级合作活动营造包容氛围,最终让该生重展笑颜。这种靶向干预案例,正是阳新“智慧心防”体系的生动注脚。
特殊群体关爱成效显著:实验中学针对留守学生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,通过“考前减压训练营”帮助考生焦虑值降低40%;富川中学开发的“人生价值拍卖会”,使学生懂得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理想,没有绝对的对错,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阳新一中建立的“三预机制”,通过早期预防、分级预警和科学干预,三年内杜绝校园心理?;录D壳?,动态档案管理整合学业表现、家庭状况等18类数据,班主任每月填报《心理晴雨表》,全县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三年来大幅下降。
协同育人 让关爱网络全域覆盖
每周三的“家长观察日”总是充满惊喜。在实验中学的亲子沟通课上,家长王女士第一次理解孩子“顶嘴”背后的独立渴望:“原来这不是叛逆,而是成长的信号?!闭庵秩现?,源于阳新县构建的“家校医社”联动机制——实验中学开设“家长心理课堂”,阳新一中开发“同质群体课堂”,阳新三中更将心理课堂送到乡镇学校,让乡村学生首次体验情绪管理游戏,白杨中学建立了“预防——支持——干预”三级心理健康防护体系,搭建“心灵护士——心语信箱——心灵驿站”三级链接平台,全员参与,家校协同。
跨部门协作形成守护合力:县司法局、县法院、县检察院“法治心理课”通过模拟法庭培养规则意识,公安局“网络安全心理角”用真实案例解析沉迷机制。与社会组织的深度合作更显成效: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阳新工作站建立异常学生转介绿色通道,新岸司法社工服务中心全年不定期开展“心灵护航”行动。这种立体化防护网络,使严重心理问题发生率大幅下降。(东楚晚报 记者 方晚霞 通讯员 陈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