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5日,阳新县城东管理区新塘社区的茶园里,茶香四溢,采茶女指尖翻飞间,《十二月采茶》的调子随茶香飘起。这曲源自清代茶农劳作的俚歌,历经百年演化,如今已是国家级非遗阳新采茶戏的经典唱段,更是这片土地“茶戏共生”的文化注脚。
据了解,阳新产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。宋代时,“白毛尖”茶被列为贡品,明清时期更是通过万里茶道远销海外。如今,阳新拥有6.7万亩茶园,老茶农们仍坚持用竹箩斜锅手工炒制“阳新芽茶”,传承着千年的制茶技艺;而富川红茶则融入现代工艺,以花果香开拓市场,形成了“一红一绿”年产值达4亿元的富民产业。
而阳新采茶戏的起源,与茶农的劳作密不可分。早年间,茶农在劳作之余编唱采茶歌以解乏,这些歌曲渐渐融入了阳新采茶戏的四大声腔——北腔、汉腔、叹腔、四平腔,形成了曲调优美、表现力丰富、可塑性大的独特风格。如今,这些声腔已成为阳新采茶戏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。
阳新采茶戏国家级传承人费丽君回忆起早年随师傅“农忙采茶、夜唱戏”的日子,两块门板便是他们的舞台。现在,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通过“十年一招”的方式,培养了一批批年轻的“00后”学员。他们将“矮子步”“扇子花”等源自采茶动作的程式搬上了现代舞台,复排的剧目《九瓣莲》更是融入了阳新布贴纹样,让老戏焕发出了新的活力。全县多个民间剧团更活跃于村头巷尾,年均百余场演出,让戏韵流淌在百姓生活里。
在阳新,茶与戏的交融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。茶艺师行茶礼时,抬手投茶的姿势中带着戏曲的柔美;茶叶包装上印着戏服纹样,让非遗元素随着茶叶走向全国;短视频平台上,00后演员的采茶戏变装视频获赞超20万,AI修复的濒危唱腔、VR还原的古戏台,让年轻一代以科技触摸传统。
在2024年首届黄石茶文化节上,茶园里的实景演出成为了“爆款”。演员们在茶垄间唱着采茶戏,观众们则端着新泡的富川红茶,享受着这份独特的文化盛宴。茶香与戏韵的交织,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,更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。(记者 吴天韵 通讯员 张丕兴 陈新艳)